《中国科学》:打造科技期刊的旗舰

2012-10-29 13:11:00   来源:    点击:

   

  自1950年创刊以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刊载了中国科学家大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记录和展示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对国际科技期刊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近十年来,由16种中、英文期刊组成的“两刊”期刊群为何能够健康发展?作为“两刊”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杂志社”)的经营管理者,我深切地体会到体制机制改革和办刊队伍建设是期刊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的关键,是“两刊”近十年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因。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研究评价对SCI的重视和国外期刊出版商对我国优秀稿源竞争的加剧,我国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日趋边缘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渐下降,我国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普遍面临危机。2003年,在时任《科学通报》主编朱作言院士的主导下,《科学通报》在国内率先采取编委责任制的办刊模式,实现了科学家办刊。2005年,时任《中国科学》系列期刊主编的周光召院士提出依托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办刊的思路。2008年,在朱作言总主编的领导下,建立了“理事会—总主编—主编—编委会”的新型学术管理体系,组建了由科研一线的院士、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编委会,建立了编委责任制的审稿流程和高质高效的同行评议机制,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期刊的学术水准。

  近十年来,“两刊”各辑主编和编委亲自抓专题的组织工作,组织优秀稿源,努力使刊物全面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引领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走进科研院校”、拜访重要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两刊”彻底改变了以前等稿上门的状态,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持续不断得到提高。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保持高质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十年来,“两刊”编辑的规模已经由十几人发展为目前的40余人,并且大多数科学编辑均具有博士或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高水平的编委会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又为编委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适应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杂志社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自主设计和开发,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使用了在线投审稿系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编辑出版的服务质量和时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2006年,“两刊”积极走出去,与国际最大出版商之一Springer出版公司合作。在全球主要科技论文数字化平台SpringerLink上,“两刊”的全文下载由合作首年的不足9万次上升到2011年的72万余次,其中《科学通报》一直是该平台被下载最多的中国期刊,被誉为“明星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使用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提升服务理念,通过周到、细致、专业的编辑出版服务,才能与广大科学家建立良好关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尊重和支持。

  在出版产业化发展方面,杂志社也一直走在前列,积极探索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道路。杂志社于2006年转企,是我国第一家完成转制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来,杂志社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总资产增幅103%;净资产增幅108%,平均每年增幅均在10%以上,实现了5年翻番,完成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总体任务。杂志社良好的经营业绩,有力地支持了“两刊”在人才引进、规模扩张等快速发展中所增加的成本,从而使企业逐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办刊理念的转变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得“两刊”近年来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以体现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SCI影响因子为例,“两刊”中8种英文版的影响因子近年来持续上升,20092011年分别有1种和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突破1.02009年底,“两刊”双双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0年,《科学通报》荣获第二届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获得第二届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断地创新举措,突破发展,将《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打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的旗舰。

 

 

                                              作者: 林  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系《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抵制学术不端60家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发共同声明
下一篇:《读者》与斐讯联姻 推出定制智能手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