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 当“内外兼修”

2015-03-27 14:16:00   来源:    点击:

      张晓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文学期刊是文学作品集中呈现的主要阵地。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蓬勃发展之后,文学期刊陷入了沉寂和滑落。一些刊物鼎盛时期发行量达到几十万份甚至100多万份。如今大多数只有区区几万份,一些省市级刊物则更是举步维艰。尽管如此,文学期刊引领文学潮流的功能仍然是其他任何渠道不可替代的,它依然是发表文学作品的主渠道,依然肩负着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遴选文学精品的重任。文学期刊如何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做到艺术性和可读性的协调共进,是每个刊物的办刊人员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对待的大问题。
  目前文学期刊陷入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多媒体经济(网络、影视、报纸、通俗读物等)分散了文学期刊的注意力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逐渐失去了仔细欣赏文学作品的耐心,社会公众文化素质偏低使得高雅、严肃的文学作品显得高处不胜寒。然而,纵观当代文坛,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并不见得可以绝对影响人类社会对于文学的需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争相传阅,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可见一斑。特别是网络连载小说,由于符合大众的在线阅读习惯,读者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阅读,再加上每日定时更新,每次更新的篇幅大概在3000字左右,适合快速阅读的需要和期待心理,使得一部畅销的网络连载小说,点击量几十万次很轻松,有的甚至达到百万次以上,不亚于全盛时期的《人民文学》等主流期刊。因此,文学期刊要解除目前的围困,必须重新整理办刊思路,摒弃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陈旧观念。在充分发挥期刊刊载短、中、长篇优势的同时,最终确立可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选稿标准,奠定文学期刊合理的办刊方向,争取读者,分得市场,有效推动文学事业的稳步发展。
  可读性是文学期刊生存的前提。《人民文学》推出作家毕飞宇以盲人推拿师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推拿》,小说从关注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开始,从最初较为具体的情景描写升华为一种文学的抒情性描写。在对推拿技巧进行出神入化描写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小说的想象空间。整部作品让读者领略了小说的语言之美和曲折动人的故事之魅力,人们从中享受到的是阅读的快乐。因此,我们在谈及文本可读性的时候,不可能排除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必定要考虑读者这一变量主体。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读者必定喜欢阅读顺畅、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小说,因此,可读性是吸引读者阅读文本的首要因素。
  另一方面,可读性还表现在读者对作品题材或内容的关注度。不少纯文学刊物,由于办刊理念上的固守,导致编辑在选稿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阅读深度的作品,即使接近现实的,也往往注重社会批判,这些充满了价值判断的作品,恰恰是普通读者不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活泼多样,故事曲折有悬念,有生动的情节,突出的人物形象,作品语言灵动超拔、富有个性,都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强调文学期刊的可读性,是期刊自觉靠近广大读者的切实可行的办刊思路之一。如果文学期刊能够不断推出可读性强的优秀文学作品,就能够持续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激起他们购买刊物的欲望以及争相传阅的激情,此份期刊的影响力随即在读者心目中骤然提升。《中国作家》杂志相继推出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预警》、张炜的长篇小说《荒原纪实》、葛水平的长篇小说《裸地》。这些小说涉及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的故事构成了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风情画卷,对社会变迁过程中大众现实生活以及情感的描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伴随着读者的参与和追逐,《中国作家》的知名度以及发行量得以迅速提升。
  艺术性是文学期刊生存的内核。近年来,国内部分文学期刊从提高艺术品位出发,主动调整办刊思路,致力于反对低级趣味,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全面提升读者阅读欲望的文风改革,让文学期刊成为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高品位读物。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世》陆续在《上海文学》发表,这两篇小说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平民的眼光,用新写实的手法,来描写和关注芸芸众生的庸常生活,并将他们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尽可能地融入作品中。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简约、质朴、平实、淡而有味,呈现出一种浓浓的平民意识,这不仅是由于作品描写的对象大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更因为她善于运用世俗化的市井语言,把故事描写得诗意盎然、有声有色,同时也使作品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一份文学期刊有这样艺术性较高的作品支撑,品位自然会得到根本性提升。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还呈现在表现手法上,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创作必然遵循的准则。《小姨多鹤》等小说充满了艺术想象力,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叙述、结构、语言等形式鲜活灵动,成为文学期刊的点亮之作。在叙事当中,使用外视角和内视角的灵活转换,更能起到鲜活、生动的效果,使得读者产生快速的融入感。
  目前,部分文学期刊编辑习惯性地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把可读性强的定位艺术性不强,艺术性强的定位可读性不强。其实,这种观点的依据并不充分。从文学史来看,一部广泛流传而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肯定是把可读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在一起的。进入21世纪,一些文学期刊在保证可读性的自觉前提下,进行了提高作品艺术性的深入探索,如《北京文学》推出《精彩阅读》《好看小说》等精品栏目,使《北京文学》在文学期刊日渐困顿的今天仍能保持勃勃生机。《中国作家》提出“用最优美的中文,写最美好的中国人形象,为全世界热爱中文的读者服务”,它的发展方向在注重文学生命力的同时,也为文学期刊获得生命力提供了保障。因此,可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选稿标准是文学期刊应该确立的选稿标准,以此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呈现雅俗共赏、精美好看的精神食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本让老外买单的中国杂志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篇:好内容如何养眼又生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