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芒种》杂志社转变体制开拓市场化发展道路

2010-03-23 11:04:00   来源:    点击:

   

《芒种》杂志社是沈阳市文联主办的文学类期刊社。原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007年转制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通过改革,杂志社实现了扭亏为盈。发行量比改革前翻了三番,经营收入由改革前每年不足10万元增加到改革后每年保持50万元以上,职工收入比改革初始时增加了150%。

一、深化内部机制改革

《芒种》杂志社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分配和保障制度的改革。一是采取全员聘任制。所有人员全部在全省范围内招聘。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6人缩减为5人。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二是实行法人代表(主编)负责制。采取由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担任法定代表人。在规定重大决策向党组报告的前提下,杂志社人、财、物的管理权全部下放给新任主编,充分调动和发挥新任主编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和工效机制。考核与工资奖励挂钩,用指标管理代替粗放管理,用竞争上岗代替分配上岗,使每名职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

为确保事转企改革顺利推进,杂志社在人员安置上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利益。一是妥善安置老人。确保享受提前退休优惠政策的13名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对不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3名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向有关部门推荐重新安排工作,使包括离退休干部职工在内的所有离岗人员全都得到了妥善合理安置。二是妥善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个人承担一次性缴纳社保金数额较大的困难职工,在有担保人的情况下,杂志社帮助筹措资金,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0712月,《芒种》杂志社正式在工商局注册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同时撤销了事业单位编制。

三、积极探索市场化道路

 1打造精品,树立形象。调整刊物的定位,继续保持纯文学性质,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着力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立足辽沈、面向全国培养文学新人,确保本地作品占20%,知名作家作品占50%。改变刊物的风格,逐渐由综合性文学向中、短篇小说为主的方向转变,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文化语境和地域风情特色。变换刊物的表现形式,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与国际期刊流行版式接轨,提高封面装帧美感,改进版式设计,逐步达到厚重、雅致、精美的标准。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影响力。

2设立奖项,扩大影响。为扩大《芒种》在全国的知名度,每两年举办一次《芒种》文学奖评奖活动。200811月评选2006—2007年《芒种》发表的优秀小说作品。连续两年与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知名作家采风活动,并与80多位全国最具创作实力的一线作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网络。同时每年拿出价值近10万元的杂志举办《芒种》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公益赠书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3浮动稿酬,吸引佳作。为提高刊物质量,吸引名家和文学新锐为《芒种》提供优秀作品,将原来的稿酬由30—50元/千字提高到100—300元/千字,著名作家稿酬可达500—1000元/千字,重大作品还可实行重金奖励。在纯文学期刊中,《芒种》的稿费标准排在全国前列,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得到了恢复。

 4健全网点,推动发行。为增加《芒种》的发行量,一方面在全国省会城市设立订阅点,先期免费赠送部分《芒种》,培育读者市场;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学作品欣赏报告会、文学作品征文活动以及参与有关文化、文艺活动,扩大《芒种》的影响。同时,成立《芒种》订阅队伍,深入到机关、工厂、学校、社区进行宣传和征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解读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密码
下一篇:2009年188种报刊退出

分享到:
收藏